星期二, 2月 01, 2011

systema筆記摘批--Kadochnikov's system的槓桿運作

年假前最後一個上班日,相干人等不是提前休就是閃得不見影,閑也是閑著就從自個兒筆記上摘個條目出來批點一下,稱不上心得分享只是幫沒看清楚的人掃掃灰塵。

K's 槓桿打擊

"雙幫手"式打擊發力,出力點為其設想之槓桿作用端,能省力作出高效果打擊,但支撐點仍為己身骨架(骨質脆弱者謹慎)。踏步換步產生的"細小"位移可利用"反槓桿"效果予以放大(位移),體重效果雖因"反槓桿"減少,用作要害奇襲威嚇造成frame改變


相較Ryabko's systema開宗明義強調發展身體知覺能力,Kadochnikov風格的systema"可選擇"由道理入手,先明白運作的物理原則;很多同好朗朗上口說systema如何科學,多半看到Kadochnikov創設給入門有困難或時間緊迫急需速成者的"快速解題公式",是一種方便法門。看看K氏父子倆教學時,挨到那兒就從那兒打,能源源不絕地把人從站打成趴的(不是一招趴,是像下樓梯似一層層下去),卻從未"先行"移動成"下一招"的預想發招姿勢再反應。武術練上身才算數,拳頭挨到面前還在算角度或是遇上什麼情況就用什麼"對應招式"的,同好常會尊稱為"科學家"。

進主題,槓桿打擊可用常見的傳統武術招式來作說明:"雙幫手"或說"圈手","合手","十字手",這些不同門派中外表相似的手法常強調有加成的威力,這種威力用Kadochnikov理論的角度解釋就是"槓桿";小弟懶得畫圖,請大家自行想像雙手相交的部位就是支點,而在拳招推進或移動時是否形成類似槓桿的作用? 我們習慣的物理教學中常只內觀一個系統進行解析,槓桿作用不因為這個系統在移動中而失去效果;這種交叉的打擊手法就是個移動中的槓桿系統,擊中目標時力矩大的一方小力量被槓桿放大造成效果。夠簡單明白吧? 只是骨質酥鬆的人要小心支點所在承受施力及受力的總合力量,頂不住槓桿就沒得玩了。有人會問,既然支點的力量最強怎不直接引支點為打擊點進攻? 這牽涉到攻防角度的問題,目標不一定在順手的方向上,就systema而言常會出現雙方互處在死角位置,誰有辦法在當下作出有效反應誰就佔上風。由"雙幫手"延伸運用可以手腳相合或與兵器相合,也可以變化將支點由己身放至對手身上,利用支點進行擒拿壓制或用力矩小的一端透力打入或反其道而行,用力矩大的一方"位移"較長的特性來進行牽制,比如利用身體的微小移動配上意想不到的支點位置反折"兵器"如棍棒,刀械,工兵鏟,一瞬間彈出造成奇襲效用直接形成殺傷作用,或迫使對手移動造成身勢框架(frame)現出空隙的瞬間都是各種變化的運用。

Kadochnikov給了後進一條看似簡單的道路,但最核心的問題是全身上下分節分段成為各種大小槓桿支點後如何統合運用? 理論上練遍所有枝節應該就差不多了,但戰鬥從不是自己一人的事,至少有二人乃至多人。如前文提及支點,槓桿都可能在敵我身上來回"飛躍"無法預期的情況下,還是忘了那些經典示範多練練統合全身的基本功吧!

更新註解: 文中提及"Kadochnikov's systema" 其中的systema實際為 system 的誤用,當初寫這篇文章時並沒搞清楚 Mikhail Ryabko 建立的武術門派 Systema(система )並不等同俄文中"系統"或"制度"這個字(система),前者為門派名稱而後者只是一般名詞,
而且對俄文而言還是個來自西臘文的外來語和概念。當Vladimir在西方將 
Mikhail 門派的知名度推向頂峰時,система一開始被直譯為 "The system",
後來為便於識別,造了一個英文新字 Systema 作為 Mikhail門派 國際通行的名稱,
成為聞名世界的"俄羅斯武術品牌"。 Systema讀音寫法和система近似,
加上英文字母(SYS)的流通性遠高於俄文字母(сис),許多同樣來自俄羅斯的門派
(比如 XXX's fighting system, XXX combat system, XXX system),不論和 
Mikhail 或 Vladimir 有無關係,有意無意地混用 Systema 與 system, 即使像小弟這種
經常注意Systema資訊的人,也是接觸很久之後才發現錯誤使用;原本得過且過就算了,
有興趣的人早晚會弄清楚,似乎也不影響學習。但台灣有人刻意將 Kadochnikov System 
誤導為 Systema,把二種基礎訓練要求南轅北轍的體系混為一談,美其名為博採眾家以
為己用,其實是沒 Systema 資格又想沾這個光,拿 K系證書出來擋,可惜證書上無一字
提及Systema,於是作主將 Kadochnikov歸入 Systema 門下,以老先生的身份地位不知
作何感想?

沒有留言: